新闻动态
丢掉幻想!美国定义“谁是人”,我们如何捍卫发展权?
发布日期:2025-02-05 04:10    点击次数:122

西方的“人人生而平等”?

这句话意思是“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这是西方常说的一个普世价值观,但其实很多人理解错了。实际上,在西方的政治实践中,真正重要的是“人”这个概念——到底谁被当成完整的人,谁不被看作是完整的人,谁比其他人更像人。

中美电脑购买力对比

就说商品价格吧,同样的电脑,中国人买起来通常比美国人花的钱多。

不管西方怎么花言巧语,从这个现象就能看出,在他们心里,美国人地位就是高一些。

比如2020年,如果你是个住在马萨诸塞州的失业工人,每周可以从政府领到1155美元(差不多8000人民币),可以连续领39周。

这些钱拿到印度,足够养活600个当地人。

如果美国真的相信人生而平等,人权高于主权,那些正义的人应该去改变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和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

但现实中,美国的航空母舰正是为了维持这种不平等的秩序而存在的。

西方为战争找理由的历史

一旦这套秩序遇到危机,为了维持特权阶层的“人上人”地位,美国会不择手段,这种程度简直难以想象。它会不会再次把世界拖入战火?

为战争找理由,是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使命”。

没有理由的杀戮会遭到谴责和惩罚,但一旦有了理由,屠杀同类不仅不会受到惩罚,反而会被认为是“英雄”。

那么,西方文明是怎么为屠杀同类找理由的呢?

西方文明是由注重逻辑的古希腊文化和强调信仰的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组成的。

古希腊哲学的创始人苏格拉底曾对他的学生柏拉图说过:“浑身无毛、用两条腿走路的动物,不一定是人,也可能是拔了毛的鸡。”

人的定义与奴隶制度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能只看表面来定义,而是要根据内在的本质来判断。但在政治上,这句话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就是即使一个人长得和我们一样,也可能不被认为是人。

后来,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说,大部分奴隶就像会说话的工具,他们干着重活,不能算作国家的一部分。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说得更直接:有些人天生就是自由的,而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好处,还是“正义”的。

这种对人的看法成了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基础,正好满足了他们一边奴役同胞,一边标榜自己道德高尚的需求。

到了17世纪,自由主义思想和黑奴贸易在欧洲同时流行起来。英国自由主义的鼻祖约翰·洛克在《政府论》里说:所有人都应该是平等和自由的,不应该有人去伤害别人的性命、健康、自由或财产。不过他又补充道:当然,除了那些带着镣铐的非洲人,因为亚里士多德说过他们是天生的奴隶。

殖民地的“文明”暴行

这就叫作奴隶制和自由主义奇葩地结合在一起。再看看所谓的正义一方。

1920年3月,英国在伊拉克的殖民地爆发起义,丘吉尔提出要用毒气弹不分青红皂白地轰炸。他说对付那些“未开化的部落”使用毒气弹没问题,因为这是“更强大、更高等、更智慧的种族消灭、进入并取代他们”。

1943年,英国在孟加拉的殖民地发生饥荒,当时的首相丘吉尔不仅不提供援助,反而增加税收,限制粮食供应,导致大约430万人死亡。如果说在伊拉克屠杀还能找个战争的理由,但在和平时期故意让民众饿死,那就完全是把殖民地人民不当人看。

在西方世界内部,头等公民的地位也是靠血腥杀戮争取来的。

希特勒想把雅利安人捧为最优秀种族的计划虽然没成功,但类似的想法并没有消失,只是“王座”上的主角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盎格鲁-撒克逊人。

二战期间,美国实行孤立主义政策,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很难进行战争动员。到了伊拉克战争时,美国利用“9·11”事件引发的民愤,仅凭“一罐洗衣粉”的借口就发动了战争。

西方的“非人化”逻辑

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发动战争的关键在于让国内民众觉得这场战争是合理的,毕竟打赢战争在技术上没什么难度,主要得解决“道德”问题。

西方文化长期以来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不把某些人当人看,这让他们在这方面没有任何心理障碍,这种逻辑我们东方人很难理解。

在东方文化里,经常做好事的人被认为是好人,做了很多坏事的人就被认为是坏人,如果做了太多的坏事,甚至都不配做人了;而在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他们首先会界定谁有资格被称为人。那些有资格的人,即使犯下了滔天大罪,只要临死前忏悔,也能进天堂;而那些没资格的人,即使做了很多好事,还是会下地狱。

所以,我们东方人不需要盲目崇拜西方历史书里的“英雄”和“圣人”。

在西方某些人看来,非西方国家的人随时可能被看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既然这样,我们又何必对他们盲目崇拜呢?

北约轰炸南联盟

西方人说的民主自由,其实是他们自己搞出来的一套东西。这不仅仅是关于怎么分钱,还要制造别人的不自由,好让他们显得更优越,从而证明自己是“天选之民”,进而奴役和剥削其他国家的人。

1999年3月24日,北约秘书长哈维尔·索拉纳打着保护科索沃人权的旗号,对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南联盟发起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

那时候冷战才结束七年,人们还对战争心有余悸,欧洲又成了东西方对抗的前线。

这场战争导致大量资金逃离欧洲,流入美国市场,刚启动的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一周内从1.1跌到了0.9。德国和法国都不希望在欧元刚推出的时候周边发生战争,但因为军事上依赖美国,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发言权。

北约空袭与欧洲独立尝试失败

战争期间,法国和德国多次要求派地面部队来尽快结束战争,减少损失。但美国一直不同意。

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四十多次空袭,持续了78天。德国和法国虽然心里不爽,但也无可奈何。

美国借此机会警告欧洲和其他国家:一种货币的影响力最终还是得看背后有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持。这导致欧元挑战美元霸权的努力受挫,西欧建立独立经济圈的计划也泡汤了。最惨的还是南联盟的人民,上百万人成了难民,大量的基础设施被炸毁,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亿美元。我们国家在南联盟的大使馆也被炸了。

美苏冷战时期,因为核武器太厉害,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了“战争边缘”政策。这个政策的意思是说,美国不怕走到战争的边缘,而是要掌握那种走到边缘但不真正开战的艺术,因为战争是实现政治和经济目标的一种手段。

美国的主场优势与战略遏制

按照这种策略,如果对手不敢玩火,美国就能在竞争中占上风。

对于在全球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大国来说,核心利益遍布世界各地的关键贸易节点。如果美国在这些地方制造麻烦,导致局势动荡,而我们又无法维持稳定,那么即使我国是核大国,在没有合理理由使用核武器之前,也会在这场较量中落败。

这就是美国作为霸主的主场优势。它只需要证明挑战者实力不足,不用自己出手,而且在挑战者试图推翻旧秩序之前,没人会帮他们对抗美国。

发展与和平并重

对我们来说,发展权和生存权一样重要。认为只靠核武器就能安心发展经济,这想法太不现实了。

我们渴望和平,但只有不怕走到战争边缘,有信心在关键领域打赢局部战争、阻止美国的阴谋,甚至不怕陷入全面战争,才能真正迎来和平。

【文本来源@棱镜说的视频内容】